WFU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淺談增生療法

作者: 洪辰宇 醫師 (Chen-Yu Hung, MD, RMSK)



在復健科、骨科、運動醫學領域,「增生療法」及「PRP 自體血小板注射治療」在近年來已成為最熱門的治療。到底增生療法是什麼?效果如何呢?



增生療法的起源


增生療法,翻譯自英文「prolotherapy」,prolo- 此字首代表 proliferation,也就是增生的意思。它的原理,是注射一些對受傷的軟組織(包含肌腱韌帶及關節軟骨等有刺激性的物質,來誘發身體自然的修復反應。目的是強化結締組織,使關節穩定,藉此改善疼痛。

最早的增生療法可以追溯到西元前四百年,當時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曾用高溫的鐵棒燒灼韌帶來治療不穩定的關節。






增生療法在近代醫學上發展大約由 1950 年代開始,美國 Dr. Hackett 在臨床上治療病人的經驗中發現,韌帶的受傷可能是肌肉骨骼疼痛的主要來源,而注射所謂的硬化劑(sclerosing agent)使關節穩定是治療慢性疼痛的好方法,根據他的報告成功率有八成之高,於是他命名這個有效的治療為「prolotherapy」。


為什麼增生療法沒有就此盛行呢?


第一,在 1940 年代兩位醫師 Dr. Mixter and Dr. Barr 發現椎間盤突出可以壓迫神經,導致下背痛和坐骨神經痛,於是開始椎間盤手術的濫觴,而且 1970 年代核磁共振(MRI)的發明,讓椎間盤疾病的診斷變得容易,更是讓脊椎手術大行其道,其他的診斷及治療似乎都被排除在主流之外。

第二,大約 1950 年代開始,關節內類固醇注射或口服類固醇開始被用來治療關節疾病,因為類固醇的強力的消炎止痛效果,使它成為肌骨疼痛的首選藥物,後來因為類固醇的副作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逐漸取代其角色。

「當你手上拿著槌子,你看甚麼都像釘子」,類固醇和 NSAID 的大量使用,讓大部分的醫師及民眾都認為肌肉骨骼系統的疼痛都是因為發炎所導致,關節疼痛就是關節「炎」,肌腱疼痛就是肌腱「炎」,筋膜疼痛就是筋膜「炎」。

總而言之一切都是過度的發炎在作怪,只要吃藥讓發炎降下來就沒事了。真的是這樣嗎?


觀念的翻轉 - 發炎不是疼痛的原因,而是修復所必需


其實最早在 1970 年代,Dr. Puddu 就發現在慢性肌腱炎的組織裡其實看不到發炎的細胞,而後來更多的組織病理報告發現這些慢性的肌腱筋膜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就是一堆變薄斷裂的膠原纖維,並沒有看到發炎細胞的浸潤。

於是從 21 世紀初開始觀念就逐漸開始翻轉了,疼痛的真正原因從原本的「發炎」轉為「退化」,醫學名詞中的「肌腱炎(tendinitis) 」、「筋膜炎(fasciitis)」逐漸改用「肌腱病變 (tendinosis) 」、「筋膜病變(fasciosis)」來稱呼。

而且發炎並沒有那麼惡名昭彰。事實上發炎反應是身體受傷啟動修復反應的第一個步驟。因為有發炎反應,身體受傷處局部的血流增加,帶來修復所需的細胞,養分等物質,身體才能修復。





增生療法透過刺激發炎而啟動了身體自我修復的能力,讓受傷退化的肌腱韌帶重新恢復,因此對於疼痛的治療可以治本,而不像消炎止痛藥只是治標。


增生療法的目的在恢復 biotensegrity


要了解增生療法,還需要了解一個觀念:biotensegrity,中文翻譯為「生物張力完整性」。這個名詞很難望文生義,但大概可以理解成我們身體的肌腱韌帶筋膜等軟組織將力量分散掉的能力。

過去我們都認為骨頭才是身體負責載重最重要的構造,其他軟組織只是依附在骨頭上,牽動骨頭來產生動作,但這個模型的能量消耗比真實生物體的能量消耗要大得多。

真實的情況應該倒過來,是骨頭泡在這些軟組織所形成的「張力海」裡,因為這些肌腱韌帶筋膜的完整性,將身體承受的張力平均分散掉,並透過張力的牽動,在關節活動時產生最有效率的力量傳遞。如果肌腱韌帶筋膜組織的受傷,會造成力量無法被平均分散,各式各樣疼痛的產生也就不難理解。

總之,增生療法目的在修復關節周邊的肌腱韌帶筋膜,讓關節恢復穩定,重建 biotensegrity,讓力量能夠平均被分散,因此可以改善疼痛。






目前增生療法的發展


雖然增生療法一開始並沒有盛行,但後來在 HHF (Hackett-Hemwall Foundation,成立於 1969 年)以及美國骨內科醫學會(AAOM,成立於 1983 年)的推廣下開始了增生療法的中興,台灣則是於2014年成立了增生療法醫學會,許多醫師開始積極學習投身此領域。與之相關的研究也愈來愈多,增生療法逐漸獲得醫學實證的支持。

近年來因為自體血小板注射(platelet rich plasma, PRP )、幹細胞治療等再生注射的發展,增生療法也得到了更多的鎂光燈的注意,其概念(如:韌帶鬆弛導致的關節不穩定、biotensegrity、解剖學知識…等)在這類治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另外,高解析度肌骨超音波的發展,讓治療疼痛的醫師多了一雙透視眼,增生療法從原本的「用手摸著定位(palpation guided)」進展為超音波導引注射(ultrasound guided),能夠更精確的將藥劑注射於受傷部位,治療更加安全且效果更好。


結語


增生療法的治療概念是修復而非單純止痛,目前已有多醫學實證支持其改善疼痛的效果。若您受慢性長期的疼痛所苦,接受過藥物治療及傳統復健治療後仍未獲得改善,可嘗試給專業的增生療法醫師評估治療,也許就能撥雲見日,重新恢復沒有疼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