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自體血小板(PRP)注射,怎麼樣更有效?

作者: 洪辰宇 醫師 (Chen-Yu Hung, MD, RMSK, CIPS)




什麼是 PRP?


PRP 全名叫 platelet-rich plasma (富含血小板的血漿)。血小板內富含各種生長因子,取病人血液離心處理後,將 PRP 施打在受傷的部位,就好像給了受傷戰場上的修復細胞一劑濃縮咖啡(expresso shot)一樣,可以加速組織的修復。





可以用在甚麼狀況?


各式肌肉骨骼系統的疼痛,以下列出常見的適應症:


過去的觀念是只要有疼痛就是該處有發炎,關節痛就是關節炎,肌腱痛就是肌腱炎,筋膜痛就是筋膜炎。後來才發現,原來大部分的慢性疼痛,都是身體組織的受傷磨損但沒有發炎細胞在內。因此治療慢性疼痛應該要修復受傷的組織,而非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消炎止痛。

這類促進組織修復的治療統稱為再生注射(RIT, regenerative injection therapy),例如近年來逐漸為人所知的高濃度葡萄糖水增生療法也是其中一種。和高濃度葡萄糖水增生療法相比,PRP用於有明顯結構受傷的情況,像是肌肉或肌腱的撕裂傷、韌帶斷裂、關節嚴重的骨刺退化等,效果更好。


PRP 的療效有研究證明嗎?


在國外,PRP 治療已經相當普遍,是再生注射的基本款。目前有相當多的研究顯示,PRP 注射對各類肌腱韌帶關節疼痛是有效的。個人也有幾篇論文發表:


有些人會從親友鄰居那聽來,說他的親身體驗 PRP 沒效,但這可能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第一,「診斷、診斷、診斷」!完整的疼痛治療目標,包含關節(包含關節軟骨和半月板等)、肌腱韌帶等軟組織、被夾擠的神經以及最容易被忽視的骨髓內病灶。要有足夠精確的診斷才知道要將 PRP 送到哪,這需要受過紮實訓練的醫師的理學檢查、超音波檢查或甚至安排核磁共振才能達到。一句簡單的「你就是關節退化」並沒有辦法告訴我們到底有哪些組織受傷。




第二,有了診斷後如何將 PRP 精準送到受傷的組織是另一個問題。這可以透過紮實的觸診或是使用超音波影像來幫助導引注射。尤其是超音波導引,如果這次治療有效,超音波可以保證下次可分毫不差的治療在同一位置。

所以如果診斷千篇一律就是關節退化,治療目標就只是關節腔內,而且是摸一摸就打進去的所謂「關節神一針」(甚至還沒成功進關節...),這樣的治療成功率低也就不難理解了。


療程


一般的建議是治療三次。PRP 是修復的治療,而修復需要時間,因此一般建議每次治療中間間隔二到四周,以觀察治療的成效,不會在幾天內就重複治療第二次。因 PRP 是自己身體所分離出來的東西,因此沒有副作用。但治療後會有痠脹或疼痛感,一般會在幾天內逐漸消退。


未來的研究方向


每個人血液內的血小板含量都不同,而且各家廠商製備 PRP 所使用的設備不同,所分離出來的血小板的濃度都不一樣,因此無法和藥物一樣有統一的劑量,這造成了臨床使用和醫療研究上溝通的困難。

因此有學者提出所謂的 PRP 分類系統,建議在治療前應該要檢測 PRP 內血小板濃度紅血球和白血球的多寡以及有無使用活化劑等。目前研究認為關節內注射應該使用白血球較少的 PRP,而肌腱則應該使用白血球較多的 PRP,還有肌肉的受傷則是要使用 PPP (platelet-poor plasma,缺乏血小板的血漿)較有效,但以上這些還沒有定論,未來仍需更多研究來找到最佳的治療建議。